综合新闻

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  >  综合新闻  >  正文

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  >  综合新闻  >  正文

【喜报】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获"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"荣誉称号

5月16日,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,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,代表党中央,向受表彰的全国自强模范和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、先进个人表示祝贺,向全国广大残疾人及其亲属、残疾人工作者致以问候。大会表彰了200名“全国自强模范”,200个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”和60名“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”。其中,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获评"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"。

巴渝大地深耕特教三十载,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以“残健共融·教育赋能”为宗旨,构建“人才培养-社会服务-科研创新”三位一体助残体系,累计培养特教师资3000余名,服务特殊群体超10万人次,主持制定5项国家级行业标准,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,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32次,成为西部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。

人才培养:创新模式锻造特教中坚

作为全国首批特殊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,学院依托申仁洪教授领衔的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,构建“情怀引领-能力复合-知行合一”培养模式,通过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及专业二级认证。建成西南首个特殊教育资源中心,年均开展省级特教师资培训12期,为西藏、新疆等地输送人才400余名。

作为西部首个听障高等教育办学点,开发《手语基础教程》等标准化教材,首创“汉语-中国手语-人际沟通”体系。魏寿洪教授团队研发的“随班就读学生学科课程评估系统”获国家专利,覆盖13省市200余所机构;残健大学生组建的“‘译心一意'无障碍手语公益服务领航者”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1%,70%扎根特教一线。

社会服务:多元协同构建助残网络

为解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难题,学院1993年成立全国首个儿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,开创“个别化教育+教康整合”模式,累计服务2000余名特殊儿童,年均康复200人次,效果获行业高度认可。作为中国残联国家级培训基地,年均开展省级培训10次,为30省市培养康复技术人才。

学院党委牵头成立译心手语翻译队、“馨小青”志愿服务队等5支团队,累计开展志愿活动5000余次,服务4万余人次。译心团队连续15年完成课堂翻译6000课时,培养手语人才500名;在磁器口社区建立助残示范点,年均组织1200人次志愿者服务200余名残疾老人,模式入选重庆市基层治理案例。

智库建设方面,学院特教团队参与制定教育部《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》和中国残联的《智力残疾分级分类标准》以及《智力残疾康复服务》团体标准,研发的“随班就读学生学科课程评估系统”覆盖13省市200余所机构,“新声喜语”人工耳蜗康复APP服务听障儿童3000余名。

科研创新:科技助残破解行业难题

学院获批市级特殊儿童重点实验室,承担国家级项目23项、省部级100余项,发表论文400余篇,出版专著60部,获国家级奖项3项、省部级20项。研发成果涵盖特殊儿童评估工具、课程体系及康复技术,培养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10项、省部级37项。与华为合作研发“SignPal Kit”手语服务系统,构建超10000词汇手语语料库,覆盖9大场景,攻克手语实时翻译技术难关。

当前,学院正在牵头筹建省级创新平台“特殊儿童脑认知与康复交叉研究中心”。该中心依托科技助残、中国脑计划和教育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,旨在通过创建与数智科技、生命健康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脑科学等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的独特应用场景,利用多学科交叉、多模态数据、多样化技术,实现特殊教育从经验化转向科学化,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;通过实体化运行、整体性布局、场景性支撑、开放化平台等创新举措,致力于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“科学研究-教育康复-产业孵化”高地,谱写国家“科技助残”的重庆蓝图。

示范辐射:引领特教高质量发展

学院放眼全球,与美国、加拿大、捷克等10余国高校及机构合作,参与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(PEN项目),承办中美融合教育论坛等国际项目承办5届全国特殊教育年会,为20余省市培训特教骨干2000余人。教师团队获“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”“全国最美教师”全国自强模范”等称号,学生项目蝉联助残志愿服务大赛金奖。培养出“聋人律师”谭婷、“脑瘫诗人”尹海涛等励志典型,形成“残障学子助残”特色生态。

面向未来,学院将深化“教育+科技”双轮驱动战略,建设国家特殊教育创新高地,持续输出可复制的重师方案,为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贡献智慧力量。

版权所有©重庆师范大学 渝ICP 备05001042号 渝公网安备 50009802500172号

Baidu
map